为引导激励我校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做好重要赛事项目孵化,2025年上海师范大学学生科研项目立项申报工作现正式启动,具体通知如下:
一、申报对象
本科生:本科生部分统一申报教务处的大创项目序列,具体参见校、院两级的教务部门通知,评选出的国家级项目为国家级大创项目、市级项目为市级大创项目(由教务处统一管理),评选出的校级项目即为2025年学生科研项目中的学术专项项目,由校团委统一管理。
研究生:我校2023级、2024级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均不含在职研究生)在读学生。
二、项目类别、申报条件和资助
(一)项目类别
1、“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专项(简称“大挑”专项)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简称“大挑”)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共同主办的全国性的大学生课外学术实践竞赛,在促进青年创新人才成长、深化高校素质教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
为更好地鼓励学生参赛,进一步挖掘优秀作品,拓宽我校优质项目作品库,本年度学生科研项目申报拟开设“大挑”专项,申报并成功立项的作品自动纳入“大挑”项目库,优先作为“大挑”校赛的孵化项目进行培育。申报参赛的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科技发明制作三类。本专项项目团队人数不超过8人。
2、创新创业专项
创新创业专项竞赛主要包含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原“互联网+”大赛)和系列创业项目竞赛等。
(1)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原“互联网+”大赛)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原“互联网+”大赛)主要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等方式来实现创新人才培养和产教融合新平台的搭建。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原“互联网+”大赛)校内选拔赛已开启申报,具体要求见校赛通知。
本专项允许跨校组建参赛团队,每个团队的成员不少于3人,不多于15人(含团队负责人),须为项目的实际核心成员。参赛人员年龄不超过35岁(1990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具体赛道和组别如下所示:
1. 高教主赛道:本科生组、研究生组。根据所处创业阶段,本科生组和研究生组均内设创意组、创业组,并按照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人工智能+设置参赛项目类型。
2. “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公益组、创意组、创业组。
(2)“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简称“小挑”竞赛)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简称“小挑”)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主办的大学生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中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创新创业竞赛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旨在培养创新意识、启迪创意思维、提升创造能力、造就创业人才。
本赛事主要聚焦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和乡村振兴,参赛类别包含科技创新和未来产业、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文化创意和区域交流合作、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五类。
参赛项目以团队形式参赛,每个团队人数不超过10人,每个项目指导教师1-3人,每人(每队)限报1个项目,申报类别如下所示:
1、科技创新和未来产业
2、乡村振兴
3、城市治理和社会服务
4、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5、文化创意和区域合作
(3)系列创业项目竞赛
系列创业项目竞赛主要包含且不限于以下竞赛,如上海市女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徐汇区创业梦之星、“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大赛等系列大赛。学生可通过各赛事的具体要求进行备赛,创新创业学院会对参赛学生进行指导和项目培育,推荐优质项目参与各类创业项目竞赛。
3、“知行杯”专项
“知行杯”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大赛是由团市委、市委宣传部、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市学联等联合主办,旨在引导大学生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聚焦国家战略,聚焦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热点问题,通过社会观察和亲身实践,深入开展社会服务和社会调查,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成果。
为进一步鼓励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同时更好地孵化项目并培育关注,本年度学生科研立项申报拟开设“知行杯”专项,申报并成功立项的作品自动纳入校团委“知行杯”项目库,优先作为2025年“知行杯”校赛孵化项目进行培育。本专项项目团队人数不超过7人。
本专项可申报类型包括:
①社会调查:
围绕实践主题深入开展观察寻访、研学实践和实证调查,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成果。
②社会服务:
围绕实践主题参与公益性志愿服务,立足所在地的乡村、社区、街道、厂矿、军营尤其是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
A.知行·新征程:
紧紧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工作主线,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在感悟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学习领悟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宏伟蓝图,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少年的关心关怀,学习党领导中国青年运动的光辉历程等方面开展相关社会服务和社会调查。
B.知行·经济高质量发展:
重点围绕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聚焦强化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开放枢纽门户功能,优化城市的产业结构、业态结构、动力结构,优化空间布局,关注新业态新就业领域发展,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等方面,开展相关社会服务和社会调查。
C.知行·科技创新:
重点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全面深入推进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提升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竞争力,打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加快建设数字智慧城市、安全韧性城市、绿色低碳城市和健康活力城市,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营造开放协同的创新空间、构建城市科学文化等方面,开展相关社会服务和社会调查。
D.知行·乡村振兴:
重点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紧密结合上海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探索实践,聚焦农业农村现代化,聚焦基层探索创新,动员鼓励大学生投身乡村振兴,在全面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发展生态低碳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彰显乡村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美学价值等领域,开展相关社会服务和社会调查。
E.知行·劳动教育:
重点围绕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把握育人导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从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养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动员鼓励大学生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在课程建设、劳动实践、文化培养、实践基地打造、师资队伍建设、支撑保障等方面开展相关社会服务和社会调查。
F.知行·长三角:
重点围绕推动长三角地区实现更高质量的绿色一体化发展,结合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在关注如何加强规划对接、强化战略协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生态屏障、推进市场体系建设、共建共享民生工程等方面,开展相关社会服务和社会调查。
G.知行·国际化大都市建设:
重点围绕推进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围绕“五个中心”功能全面升级,聚焦全球高层次人才引进,营商环境优化,城市数字化转型,全球资金、技术、数据汇集,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激发,高品质公共服务供给,弘扬城市精神品格,助力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打造中心城区现代、宜居、安全的生产生活空间,推进“五个新城”建设,助力“一江一河”发展,以及办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等方面,开展相关社会服务和社会调查。
H.知行·传统文化:
重点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聚焦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在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等方面,开展相关社会服务和社会调查。
4、学术专项
学生可根据兴趣结合所学专业选题,可以是实验研究,也可以是调查研究,应当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实用性。本专项项目团队人数不超过7人。
本专项可参考方向主要包括:
①学生独立提出的针对某一学术领域或社会热点问题的研究;
②有关教师科研与技术开发(服务)课题中的子项目或企事业单位的委托项目;
③开放实验室、实训或实习基地中的创新性实验与训练项目;
④发明、创作、设计等制作项目;
⑤专业性研究及创新项目;
⑥社会调查项目;
⑦其他有研究与实践价值的项目。
(二)申报条件与要求
鼓励跨专业、跨学院申报项目。团队人数参考各专项的具体要求,项目成员应有明确分工。项目申报者必须品学兼优、成绩优良,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研究探索精神,善于独立思考。
每个项目设负责人1名,已参与大学生科研项目或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且未结项的项目负责人不再重复申报。
每个项目仅能申报一个专项类别,每人申报项目数不能超过2项,其中以负责人身份仅能参与一个项目。
每个项目需配备校内指导教师1-3名,每个指导教师同时指导的项目不超过2个。指导教师应具有讲师(博士)及以上职称。鼓励实验室教师作为指导教师,负责全程指导学生进行科研项目研究。
项目一旦立项,原则上不得终止项目;项目负责人和团队成员原则上不得更换,若因项目实施的需要,确实需要变动的,须填写申请提交学院审核、学校审批。
(三)项目资助
挑战杯专项资助额1000元/项。
创新创业专项资助额1000元/项。
“知行杯”专项资助额500元/项。
学术专项资助额500元/项。
对未确立为校级项目的,鼓励各学院根据学院情况择优予以资助、立项。
三、时间安排
(一)材料提交
研究生填写《2025上海师范大学学生科研项目立项申请书》(附件1)一式一份交至学院团委处。各学院团委做好学院申报项目资格初审并确定申报项目,填写《2025大学生科研立项项目申报学院汇总表》(附件2)一式一份。以学院为单位将各项目立项申请表、汇总表等材料电子版汇总为压缩包并以“XX学院-2025科研项目”为邮件主题,发至指定邮箱(shnuxsky@126.com),纸质版交至校团委办公室(徐汇校区香樟苑417室或奉贤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310室),后续若有变动将另行通知。
材料申报截止日期为:2025年3月28日。
(二)立项评审
将聘请有关专家对申报作品统一评审,确定立项项目。
“大挑”专项、创新创业专项立项数量有名额限制,将从报名相应专项的项目中择优立项,报名但未成功立项成为“大挑”专项或创新创业专项的项目,若符合“知行杯”专项或学术专项立项条件的将立项为“知行杯”专项或学术专项项目。
(三)结果公示
最终立项结果预计于2025年4月公示,视具体情况再公布。所有申报项目经评审立项后即可开展研究,研究时限自立项之日起,终期结项时间为2025年11月。
四、后续培养
此次科研项目“大挑”专项、创新创业专项和“知行杯”专项中的优秀作品,将被纳入学校优秀学生科创项目库并予以培育,对于培养项目中发展良好的课题项目,将进行优化提升并报送参加各类比赛。
联系人:毕老师
联系电话:64322638
【附件1】2025年上海师范大学学生科研项目立项立项申报书.docx
【附件2】2025上海师范大学学生科研项目立项申报学院汇总表.xls
共青团上海师范大学委员会
研究生院、研工部
教务处
科学技术管理处
社会科学管理处
创新创业学院
2025年3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