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2日下午,学院高航教授开展题为“ 语言符号—任意性?象似性?从索绪尔和皮尔斯的观点进行解读”的线上讲座。
首先,高航教授介绍了符号的任意性,指出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联系性质是任意的,即不建立在任何内在的相似指出上,其是现代语言学的根本性原则之一。到20世纪60年代,雅各布森运用皮尔斯对于符号的分类对索绪尔关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进行了批评,提出语言也有象似性这一非任意性特征,其形式和意义之间由于相似而建立联系。象似性来源于皮尔斯的符号理论,由雅各布森引入语言学,之后被功能主义语言学家普遍使用。对象似性的理解,学界定义众多,高教授重点介绍了维尔茨贝卡对象似性的定义:象似性是语言形式的认知语义基础。她区分了物质名词和可数名词,认为二者的区分并不是任意的,而是反映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体验。理据是由海曼提出的语言中存在的其中一种象似性,指的是语言结构成分之间的关系反映语义结构或概念结构成分之间的关系。比如,语言成分之间的距离反映概念之间的距离,语言成分的顺序反映所叙述事件的顺序。接着,高教授介绍了皮尔斯的符号理论。在皮尔斯的符号理论中,符号被界定为代表或表现其他事物的东西。皮尔斯认为,一个符号由一个三元关系组成:表征物、对象和解释物。皮尔斯根据符号和它们的对象之间的关系, 把符号分为三类:象似符、标志符和象征符。象似符在语言学家中间引起的关注最多。皮尔斯根据象似符的抽象程度及各种相似特征所占成分的多少, 把象似符分成三类:肖像、图表和隐喻。其中,图表象似符符号和对象的关系是二元的、结构性或关系性的类比。在语言中的体现是线性、毗邻、对称性、非对称性等。
最后,高教授通过具体的语言现象,解释了语言系统中的象似性。图表象似性是指图表的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和对象的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是相似的。图表象似性在语言中体现为两方面: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组合关系指语言形式的结构和概念结构之间存在对应关系。聚合关系指语言形式之间的关系对应语言意义之间的关系上,即形式相同则意义相同,形式相近则意义相近,形式不同则意义不同。最后的自由讨论环节,高教授对几位同学提出的疑问进行了详细解答。
通过高教授的本次讲座,同学们对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拓展了自身的学术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