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The Pedagogy of Discomfort: Pursuing Study Abroad for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李华平老师专题学术讲座

发布者:郝思嘉发布时间:2022-05-01浏览次数:11

2022419日下午,学院李华平老师为全体研究生带来题为“ The Pedagogy of Discomfort: Pursuing Study Abroad for Transformative Learning”的线上讲座。

此次讲座内容是基于李老师的一项关于教学法的研究。首先,李老师介绍了此项研究的两个阶段:问卷调查阶段和半结构化访谈阶段,以提问的方式与同学们探讨了海外学习的理由,并指出:海外学习经历并不只是为了学习当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实践。接着,李老师解释说转化式学习是一个涉及“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参考框架”的转变的过程,而参考框架是假设和期望的结构,我们通过这个结构过滤感官印象,自动形成我们的隐性观点和信念,并指导我们思考和行为的方式。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正是海外学习经历发生的条件之一,参与到各种差异中可以亲自探索陌生文化,使自己看待文化的角度可视化。在此处,李老师引入了冰山理论,海外学习经历感受到的只是整个文化的冰山一角。可视化的文化差异有:饮食、语言、音乐和衣着打扮等;而隐藏其背后的不可视文化差异包括:价值观,对社会地位的态度、对自我的认知和解决问题的方式等方面。紧接着,李老师对不同国家对“美”的认识做了详细的解释,如西方国家人认为小麦色是健康的肤色,而东方女性认为皮肤越白越好看。李老师抛砖引玉,谈到了不同文化中对素质教育、语言和外貌的理解,总结到:这些差异可以培养学生从不同视角思考问题的意识,使他们对世界有新的认识。李老师认为,只有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之前认为理所当然的观点,批判地看待所处的困境。在教学过程中也一样,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制订和实施教学计划。最后,李老师对该项研究的教学启示做了总结:要想有效教学,教师要走出舒适圈,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培养文化意识,最大程度地完成学术任务并与同事进行辩证性的学术讨论。

整个讲座过程中,李老师耐心细致地为同学们解释各种学术名词和相关理论,邀请多名同学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举各种例子引导同学们积极思考,主动发言。经过李老师的讲解和分享,同学们对教学法的相关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其中以后有意愿做教师的同学更是表示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