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激辩网络语言,论道文化传承|音乐学院“乐辩杯”辩论赛圆满落幕

发布者:江思颖发布时间:2025-10-28浏览次数:10


为探究网络语言与传统语言文化的深层关联,提升大众对语言发展的认知,2025927日晚,一场以“网络语言是否丰富或污染传统语言文化”为主题的辩论会成功举办。正方辩手杨辰凯、巢骏铖、窦浩铭、陈定鑫与反方辩手王亦凡、赵含盈、罗恩祈、刁远帆同台竞技,呈现了一场思辨盛宴。

立论环节,正方杨辰凯开篇阐述,认为网络语言丰富了传统语言文化。其团队将网络语言分为缩写类(如“破防”,精炼传递情感)、谐音类(如“尊嘟假嘟”,强化情绪表达)、数字颜文字类(如“5201314”,融合多元文化)三种形态,强调这些创新表达为传统语言体系注入新活力,极大提升了其丰富性。

反方王亦凡则带领团队立论,指出网络语言污染了传统语言文化。他们从破坏规范性(“蓝瘦香菇”“YYDS”导致表达失准、审美降级)、稀释内涵(简化表达削弱传统语言文化底蕴)、割裂文化传承(快速迭代误导青少年语言学习,加剧代际语言隔阂)三方面展开论述,认为网络语言对传统语言文化造成了多重冲击。

质询与驳辩环节,交锋尤为激烈。正方陈定鑫反驳了反方观点,提出谐音、外来词是语言进步的体现,正如历史上语言的演变,是适应时代的必然。反方赵含盈回应称,汉语有严谨的规范性,网络语言的谐音与简化,破坏了这种规范,造成表达混乱。正方窦浩铭进一步强调,语言是动态发展的,“emo”等网络词简化情绪表达,是传统语言文化丰富的表现。

质询小结阶段,反方罗恩祈将网络语言比作“外来生物入侵”,认为其挤压传统语言生存空间,导致表达精度下降。正方巢骏铖则表示,大众素质会过滤不良网络用语(如“蓝瘦香菇”已被淘汰),文化传承的守护取决于大众的文化认同与素养,而非排斥网络语言创新。随后,正反方四辩陈定鑫和刁远帆总结了各方观点,将辩论推向了尾声。

此次辩论会,正反双方辩手凭借出色的思辨与表达,不仅展现了对语言文化的深刻理解,也对网络时代语言传承与发展产生了深入思考。语言的发展是传统与创新的博弈,如何在拥抱网络语言活力的同时,坚守传统语言文化的根脉,这场辩论给出了多元思考的起点。这场辩论的终章,亦是音乐学院辩论队新的序章。未来,我们将带着音符里的感性共鸣与思辨中的理性锋芒,让艺术的温度浸润逻辑的肌理,在更多舞台上演绎独特的“声”而思辨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