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外汉学子的夏日实践记——爱心学校&暑托班&课程研发篇

发布者:罗铭玙发布时间:2025-09-05浏览次数:10

今年暑假

外汉学子共计开展

爱心学校3

爱心暑托班1

课程研发4

80余名教员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

服务650学生

以耐心之态解答学业困惑

用定制之策适配学子需求

传承师者精神,赋能个体潜能释放


 “爱”伴暑期,“托”育英才

01上海市委党校爱心暑托班

上海市委党校爱心暑托班依托党校红色教育资源专业师资,以关爱青少年成长为核心,通过暑期特色课程与实践活动,为周边社区儿童提供思想引领、学业辅导、素质拓展服务,助力其全面发展,打造具有党校特色的公共教育品牌。

本次志愿服务成果丰硕,累计完成至少115课时的系统化教学,涵盖红色教育等多元模块。志愿者团队在实践中提升课程设计、课堂管理及沟通协调等多项能力,实现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达成“服务他人”与“自我成长”双向赋能。



02展翅爱心学校

2025725日至81日,“展翅爱心学校”团队赴贵州遵义桐梓县夜郎镇华峰村,为留守儿童开展推普实践,聚焦“规范字书写”与“红色经典诵读”。孩子们通过书写和朗诵《娄山关·忆秦娥》,提升了普通话能力,感受革命精神。



03元韵双语教学团YOBT爱心学校

元韵双语教学团YOBT爱心学校针对中小学元曲非遗教育的缺失,将元曲文化以通俗趣味方式引入课堂,在宝山、徐汇6个点位开课。课程以儒家“文以载道”为线索,将孔儒的文化理念与元散曲相结合,打造“教、学、玩”一体化的趣味课堂,帮助学生了解、理解、玩转元曲。




04师雁暖行爱心学校

 “师雁暖行”项目精准聚焦医务工作者子女的假期教育需求,为6-12岁儿童定制个性化学习计划、提供一对一作业辅导,并同步开展线上打卡督导;项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推进,不仅显著提升了儿童作业完成率,更为志愿者们搭建了宝贵的社会实践平台,同时有效缓解了医务工作者的育儿后顾之忧,真正实现了“赋能学生、减负医护”的双向受益。



 “研”创优课,“发”掘潜能

01与古代巨匠的对话——“四大发明”沉浸式体验课程探索

今年暑假,“四大发明进校园”课程从理念走向实践,围绕花草纸制作、橡皮章雕刻、安全火药实验与水浮指南针制作设计了四大实践主题课,让学生在亲手创造中深刻领悟古代智慧。活动力求融合德智体美劳五育,既传授科学知识,也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安全意识、创新精神与探索欲望,实现寓教于乐,以学生为主体的综合素质教育目标。



02愈见童行——以美育疗愈童心课程体系

 “愈见童行”课程依托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面向4-12岁患儿,设计了“画出我的情绪面具”等课程,以迎合患儿的疾病疗愈和心理健康教育需求。通过趣味互动,引导患儿识别“喜、怒、哀、乐”等基本情绪,学会正确、勇敢地表达情绪,再借助绘画创作情绪面具,以轻松愉快的方式将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缓解患儿在医疗过程中的紧张与恐惧,助力他们以更积极的心态面对治疗。



03“元”远流长,“曲”韵流芳

 ——以中小学生为中心的元曲文化活态传承教学设计

 “元曲”系列课程为中小学生设计分级教案:面向小学生,以“诗可以兴、观、群、怨”为逻辑,结合“意象+散曲+游戏”三位一体教学法,通过故事讲解、意象配对游戏等,让学生在趣味中积累散曲知识;面向初中生,在原基础上完成“三步走”整改,形成5新型智学教案,提升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与散曲鉴赏水平;面向高中生,以儒家“文以载道”为线索,围绕元杂剧四大类型,在已有的两份双语多态教案基础上完成《西厢记》、《黄粱梦》的新编剧本撰写、注释译文制作等工作,通过解析元代社会背景、挖掘剧中儒家文化内涵,帮助高中生建立对元杂剧的深度认知,形成完整的高中元杂剧教学体系。



从“师雁暖行”的医者无忧,到“元韵双语”的曲韵悠扬;从党校红课的信仰启蒙,到沪语童萌的乡音守护;再到四大发明的匠心重现、美育疗愈的色彩抚慰……爱心学校、爱心暑托班、课程研发,在今夏交织成一张温柔而坚韧的教育之网,网住了孩子们的好奇与欢笑,也托起了大学生志愿者的责任与成长。

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双向的点亮;志愿,也不仅是一时的热情,而是一生的回响。愿这份盛夏里的爱与智慧,化作点点星光,照亮更多孩子,也照亮我们共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