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阳淬炼青春志
红色血脉薪火传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2025暑期社会实践
启新章——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捕捉
场馆志愿服务&红色大寻访中
人文学子的实践身影
基本情况
本次暑期社会实践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共开展3项场馆志愿服务项目;16项红色大寻访项目。百余名人文学子走出课堂,投身场馆服务、红色寻访,以专业赋能实践,在场景中学习,于探索中感悟“国之大者”,在真切的“行走”中收获成长。
项目概况
场馆志愿服务篇
奉贤图书馆志愿服务活动
奉贤图书馆志愿服务活动项目是人文学院长期对接的项目之一,奉贤图书馆位于上海市近郊奉贤区解放东路889号,该志愿项目距今已持续开展17年,广受同学欢迎。场馆内分为阅览区、外借区以及少儿馆三大区域,志愿者在阅览区主要负责登记书籍信息并对书刊杂志进行定期更新;在外借区和少儿馆主要负责整理书架。此外,在志愿服务过程中需要协助解决场馆内读者的一些基本问题以及老年人手机使用问题。
上海鲁迅纪念馆志愿服务活动
上海鲁迅纪念馆志愿服务活动是人文学院的特色常设场馆服务项目,人文学院志愿者在鲁迅纪念馆承担讲解工作,负责为外宾、团体参观游客讲解馆内鲁迅先生相关知识,致力于通过志愿讲解工作,以博学之姿、严谨之风,向参观者展示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以及深刻思想。在彰显人文学子的文化底蕴与优秀风采的同时,给予了志愿者走进文博行业,增强文化底蕴的机会。
巴金图书馆志愿服务活动
巴金图书馆志愿者服务是人文学院特色文化实践平台,志愿者团队通过导览讲解、咨询接待、展区维护、活动协办等多元化服务,致力于弘扬巴金先生的文学成就、精神风范,传播奉献的人生理念,发挥巴金图书馆的公共教育职能。人文学子在服务的过程当中以专业素养与人文情怀诠释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红色大寻访篇
今年暑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人文学子组织开展了16项红色大寻访活动,在上海、浙江、河南等地,围绕着“求是创新·实景课堂”与“笃行进取·行走课堂”两大主题积极开展寻访,总计参与人数58人。人文学子们用自己的脚步亲身寻访各类红色遗址和场馆,用青春与热情探寻和传播红色精神。
寻根·铸魂·育人:红色文学经典中的时代精神
该项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聚焦红色文学经典的时代价值,实地寻访鲁迅故居、鲁迅纪念馆、左联会址纪念馆等地,挖掘红色文学经典中“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自立精神、“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及“胸怀天下”的世界情怀,通过“寻根·铸魂·育人”三重维度,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汲取精神力量,强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意识,以实际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
八秩烽烟寻沪上,千年瀛岛溯红魂
2025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场艰苦卓绝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反侵略斗争史诗。崇明岛作为上海重要的战略要地,在抗战时期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深入研究与传承崇明抗战红色精神,不仅是对抗战英烈的深切缅怀,更是赓续红色血脉、强化使命担当的重要实践,有助于厚植家国情怀,增强民族凝聚力。
本项目突破传统历史研究的单向叙事,以“情感对话”为纽带,构建当代人与革命烈士跨越时空的精神联结。通过还原烈士的成长背景、信仰抉择与奋斗历程,挖掘其情感世界与精神追求,引导大家以共情视角理解革命精神的深层内涵,实现从“认知学习”到“情感传承”的升华。
溯源传统民本,解读“人民城市”——以杨浦滨江治理为例
该项目聚焦传统民本思想与当代“人民城市”理论的传承与实践。研究以古代民本思想为理论切入点,结合古典诗词中“民本”名句,剖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人民至上”的内涵,并以上海人民城市实践展示馆案例为研究对象,重点探究杨浦滨江在治理过程中如何践行“人民城市”理念。
项目创新点在于将传统文化基因与当代城市治理实践相结合,以青年视角挖掘“人民城市”理论的历史渊源与现实意义,并运用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进行教案设计与微课录制,呈现杨浦滨江的治理成效,印证“人民城市”思想的实践正确性,为青年群体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理念提供具象化案例,激励青年以实干投身国家建设。
走出课堂 走到大地
服务中感知责任
寻访中汲取力量
这份赤忱
化作前行的星火
这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