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地】沙海墨香,沪上童心 | 2025暑期社会实践-爱心学校篇

发布者:徐润浇发布时间:2025-07-28浏览次数:13

   这个夏天,环地学子们的青春,有风沙的味道,也有弄堂的温度。

他们的旅程,兵分两路:一路向西,跨越两千余公里,将知识与热忱带到古郡敦煌的课堂;一路扎根,深入上海邻里街巷,用耐心与陪伴守护社区孩子的暑期。

这是双向奔赴的实践,既是给予,也是成长。现在,就让我们循着他们的足迹,一同探寻这些闪光的故事。

一纸计划,凝聚着17名志愿者的热忱;两千七百公里,连接起东海之滨与古郡敦煌。由我院2023级地理科学(师范)的栾佳蕊同学负责的“逐梦沙州:莫高行知团队”,远赴甘肃省红当社区,开启了一场为期13天、服务近百名学生的“沙海墨香,敦煌新芽计划”。这并非简单的知识讲授,而是一场融合了地域文脉的教学创举,每一堂课都闪烁着创新的火花:在沉浸式文学课上,他们巧妙地将鲁迅的《祝福》改编为“侦探剧本杀”,让孩子们在梳理线索、分析人物时锻炼逻辑思维,领略文学经典的魅力;在情境化数学竞赛中,通过“丝路商队”采购和巧算24点等游戏,将抽象的数字运算融入生动情境;在“沙漠守护者”生态课上,志愿者从真实故事讲起,引导孩子们亲手设计“绿色家园”,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浸润心田;孩子们更是在指尖经纬交错间,用卡纸模拟鸣沙山的连绵沙丘与党河的蜿蜒水流,创作出一幅幅充满敦煌元素的“丝路经纬图”,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与文化自信。



当目光从遥远的西部回归我们所深爱的城市,另一支由我院张怡暄同学负责的“绿芽爱心学校”项目团队,正以独特的环保主题,为上海桃浦社区的儿童打造一个充满知识与乐趣的暑期学习平台。他们将专业知识与环保实践紧密结合,为孩子们带来了“探秘国际港口”系列课程。课堂上,他们从“上海湿地的生态价值”到“南海明珠的绿色传奇”,课程内容涵盖上海、广州、新加坡等全球重要港口城市,通过生动的讲解和精彩的视频,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观察世界的窗口。孩子们不再是被动听讲者,而是在分组讨论中碰撞思想的火花,在绘画设计里描绘环保的蓝图,在亲手制作城市模型时构建对未来的想象。这所小小的“绿芽爱心学校”,不仅丰富了社区儿童的暑期生活,更在他们心中埋下了守护蓝色星球的种子,践行了大学生服务社会的郑重使命。



在远方播撒希望的同时,我院学子也未曾忘记对“家门口”的温情守护。在徐汇区康健街道的爱心暑托班里,同样闪耀着环地学子忙碌而专注的身影。“看到大家精神饱满地奋战在服务一线,学院感到非常欣慰和自豪!”我院党委副书记张红老师、团委书记徐润浇老师的亲切慰问,为志愿者们送去了夏日的清凉与最坚实的支持。从清晨到日暮,志愿者们是孩子们的“小老师”,也是亲密的“大朋友”。他们耐心细致地讲解作业难题,精心巧妙地组织课间游戏,在保障安全的同时,更用心用情地倾听孩子们的烦恼与喜悦。一位志愿者笑着说:“虽然每天骑共享单车要二十多分钟,但看到孩子们纯真的笑脸和一点一滴的进步,就觉得一切都特别值得!”这份朴素的话语,道出了所有志愿者的心声。在这段守护与陪伴的时光里,孩子们收获了知识与快乐,志愿者们也深刻体会到了教育的责任与奉献的成长。



如果说一线的陪伴是温暖的守护,那么幕后的课程研发则是智慧的凝结。由栾佳蕊同学带领的团队,在开展爱心学校的同时,更倾力打造了一套极具创意的“感官识地理”系列课程,旨在打破传统地理教学的壁垒,开启一场调动学生“闻、触、品、听、观”的全感官地理探索之旅:“闻”香识天下,通过神秘的气味盲盒,让孩子们在深呼吸中,将嗅觉的记忆与地理的坐标悄然联结;“触”摸知世界,通过接触温润的鹅卵石、粗粝的沙子、黏湿的泥土等,让孩子们用最直接的触摸,感知不同地貌的肌理与温度;“品”尝地理味,从海南椰子饭的清甜到四川麻婆豆腐的火辣,将标志性美食与当地气候、物产紧密相连,让孩子们在舌尖上深度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奥秘……这一系列课程,是知识的创新,更是教育理念的实践,它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全新的认知世界的大门,也在他们心中埋下了探索地理奥秘的好奇种子。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这个夏天,当敦煌的星光与上海的灯火都沉淀为记忆,真正被铭记的,是孩子们眼中的光,是躬耕实践后的成长,是对脚下这片土地更深沉的热爱。

他们的青春,因奉献而闪亮;他们的夏天,因给予而丰盈。带着这份宝贵的历练与体悟,上师大环地学子们将继续以青春之名,赴时代之约,把爱与知识书写在更广阔的祖国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