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培养我校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思维、科技能力和学术精神,积极引导广大学生投身学术科技实践活动,助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现开展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人工智能+”专项赛校内报名工作。本次专项赛设有三大赛道:“人工智能+”创意赛、“人工智能+”应用赛、“人工智能+”挑战赛。赛道介绍及参赛要求如下:
一、赛道介绍
1、“人工智能+”创意赛
本赛道为开放式创意赛道,注重作品的创新创意。参赛者可基于学科实际及兴趣爱好,借助大模型技术,通过零代码或低代码完成人工智能原生应用的设计、开发和线上运行,体验人工智能原生应用从开发、展示到运行的全流程。
参赛作品形式:需提交项目策划书、项目视频介绍、线上链接等材料。
2、“人工智能+”应用赛
本赛道鼓励广大参赛者既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科技前沿问题,又从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需要出发,充分利用自身所学所长,助力人工智能技术与各行业深度融合的“人工智能+”向纵深发展。
参赛作品形式:需提交项目介绍和展示材料、佐证材料等。作品(实物或者技术)须能通过视频或图文形式全方位展现。
应用赛九大选题方向参考:
①人工智能+农业发展
②人工智能+工业制造
③人工智能+医疗健康
④人工智能+教育教学
⑤人工智能+交通运输
⑥人工智能+环境保护
⑦人工智能+政务管理
⑧人工智能+文化旅游
⑨人工智能+其他综合领域
3、“人工智能+”挑战赛
本赛道由人工智能领域的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立足实际研发需求,提出需要破解的“卡脖子”难题,汇聚青年智慧集智破题。
根据各题目要求完成相关作品。题目方案详情见附件1。
二、参赛对象
2025年6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在校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均不含在职研究生)均可参赛,以个人或团队形式参赛均可,每个团队不超过10人(含作品申报者),每件作品可由不超过3名教师指导完成。可以跨专业、跨学校、跨地域组队。参赛人员年龄在40周岁以下,即1985年6月1日(含)以后出生。
本校硕博连读生(直博生)若在2025年6月1日以前未通过博士资格考试的,按硕士生学历申报作品;若通过,则按博士生学历申报作品。没有实行资格考试制度的学校,按照前两年为硕士、后续为博士学历申报作品。本硕博连读生,按照四年、二年及后续分别对应本、硕、博申报。
鼓励支持中外青年联合组队参赛。鼓励具有国外普通高等院校学籍的在读学生(主要指有国外学籍的外籍学生及中国籍海外留学生)和国内满足参赛资格的学生(包括外籍来华留学生),联合组队共同报送作品。相关要求参照上述内容。
三、作品要求
同一作品不得同时参加本届竞赛主体赛事、其他专项赛事,仅可参加本专项赛的其中一个赛道,往届报送过的作品不得重复报送。
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中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含本竞赛主办单位参与举办的其他全国性竞赛的获奖作品)等均不在参赛范围之列。作品必须具有完全知识产权,严禁抄袭。
四、时间安排
1、作品申报阶段(从即日起至2025年6月6日):各团队于官网自行报名进入学校预审阶段,报名方式见网页通知。
2、上海市评审阶段(2025年7月):经校内预审无误后,推报上海市赛组委会组织评审,不限名额择优推报至“人工智能+”创意赛、应用赛国赛。
3、国赛评审阶段(2025年9月):国赛按照学历最高的参赛成员划分至专科组、本科组、硕士组和博士组分开评审。“人工智能+”挑战赛根据各题目要求提交作品。9月上旬前,组织国赛初审。终审决赛与主体赛全国终审决赛一并开展评审。
五、报名方式
1、登陆大赛官网https://2025.tiaozhanbei.net/d49/ai_plus,注册、登陆账号。
2、进入竞赛网站,点击右上角的“比赛入口”,选择对应赛道,点击“加入比赛”。
点击“我的上报作品”完善作品信息,完成后点击提交。
六、相关支持
参赛同学可登录第十九届“挑战杯”竞赛官网第十九届“挑战杯”竞赛官网(https://2025.tiaozhanbei.net/)获取模型、数据、算力、培训等资源,完成参赛报名和作品报送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