擎锋爱心学校是由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观音堂镇石堆村村委会联合举办的线上爱心学校,自12月启动教员招募,目前共有来自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哲学与法政学院法学专业和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道桥工程)专业的11名教员进行线上授课和线上答疑,共55名同学参与学习爱心课程。
《生活垃圾分类知识》
1月10日上午,教员陈念慈开展了《生活垃圾分类知识》线上课程。她首先播放最新的公益广告《照片可以美颜,环境不可修复》,然后引发同学们之间的讨论: 如何保护环境以及我们要如何处理广告中的垃圾,从而导入本课的主题——生活垃圾分类知识。随后用PPT展示不同类别的垃圾,并通过让同学们进行垃圾分类,最后再由教员进行总结归纳,让学生们了解到更多垃圾分类知识,也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了贡献。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月11日上午,教员苏慧洁围绕《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主题,对相关知识点做了较为全面而详细的介绍,希望同学们能够运用本节课“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知识对该当前社会现象中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树立整体意识,培养全局观念,坚持用系统优化的方法,统筹考虑,优化组合。通过课程内容帮助同学们形成理性思维和合作精神,培养公共参与意识,理解并认同当今中国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和已经起航的崛起之路。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月11日上午,教员苏慧洁围绕《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主题,对相关知识点做了较为全面而详细的介绍,希望同学们能够运用本节课“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知识对该当前社会现象中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树立整体意识,培养全局观念,坚持用系统优化的方法,统筹考虑,优化组合。通过课程内容帮助同学们形成理性思维和合作精神,培养公共参与意识,理解并认同当今中国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和已经起航的崛起之路。
《壮族民族文化介绍》
1月19日上午,教员杨运英开展了《壮族民族文化介绍》线上课程。通过线上讲解结合视频的方式,从壮族的服饰、饮食习惯、山歌文化和节日习俗这四个方面进行介绍,使学生对于壮族这一少数民族相关的文化习俗有一个基本的了解。通过设计问题,检验学生对于相关内容的了解程度,加深学生对于壮族文化习俗有关内容的印象。最后介绍目前壮族民族文化保护的现状,增强学生对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意识,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2022年1月12日,思齐爱心学校正式开办,这是一所由12名来自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生担任教员和志愿者,以及20位社区中的中小学生组成的线上学校。总共开设了12门特色课程供同学们学习与积累,涵盖面十分广泛,包括了培养同学们的爱国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红色系列课程,思齐爱心学校基于“少年强则国强”的理念,希望各位社区中的中小学生能够在线上爱心学校的学习中度过一个充实且丰富的寒假假期,逐步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成为有使命担当、有责任感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同护一片蓝天,共享一份和平》
教员谢禹垚围绕《同护一片蓝天,共享一份和平》主题开展网上课程,旨在让同学们正确认识战争。她以展示PPT的形式,通过战争案例结合图片的方式进行介绍,增强同学们对和平的热爱和向往,珍惜现在的和平环境,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力所能及的事,让同学们树立和平与发展的理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走近李大钊》
在教员沈雯晨的《走近李大钊》线上课程中,她先播放一小段视频进行课程切入,让同学们初步了解李大钊的生平故事,随后引用了历史文字材料进一步对李大钊同志进行介绍,使同学们对于李大钊同志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感受。通过次课程的学习,同学们对于新文化运动时期至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期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精神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让同学们自觉将五四精神、建党精神融入日常生活。
《上海地理地貌小知识》
教员郭荣辰给同学们们带来线上课程《上海地理地貌小知识》,他首先详细地讲解了上海的地理地貌特点,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随后他结合动态图片进一步介绍上海的地形地貌,增强了同学们对上海乡土地理地貌的认知,引导同学们将地理知识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培养同学们对上海文化认同感。既为上海本地的同学们科普了更为详细的上海地理知识,同时又为外地来沪的同学们提供了一次深度了解上海文化的机会。
在近几日的教学过程中,同学们的积极配合、主动互动,让擎锋爱心学校和思齐爱心学校发挥了线上教学的便利优势,达到及时答疑解惑的效果,也规避了课堂氛围不足、信息传递不充分等弊端,使整个教学过程实现高效、轻松且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