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凛冽,万物沉寂,青春的热血却在冬日里沸腾。在本次寒假中,我院共有44项社会调研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调研地点分布广泛,涉及上海市、河南省、浙江省等多个省市;调研内容丰富多彩,涉及城市环境与空间布局、城市发展动态、环境污染与治理、民众日常生活等多个维度。环地学子们怀揣着热忱与担当,踏上社会调研之旅,用脚步丈量大地,用眼睛洞察民情,用笔尖书写时代,为这个冬日注入温暖与希望,开启一场意义非凡的探索征程!
今天,就让我们聚焦社会调研篇,看看他们如何捕捉社会脉动,学以致用吧!
在城市发展中,防灾避险关乎居民生活安稳。“普护民居,协防以行”社会实践团队聚焦上海市普陀区,深挖不同地区、人群的防灾避险现状与需求。
团队综合运用理论研究、GIS制图与实地调研,针对普陀区的小区及人流密集区展开工作。截至2025年1月25日,已线下走访2次,涵盖6个小区、3个人流密集区,对17项可能存在隐患的设施拍照记录,并访谈数名居民与社区工作人员。同时,收集线上问卷资料,结合线下调研数据及现有理论成果,从建筑安全、消防设施、居民防灾意识等维度评估,挖掘潜在风险。此外,团队精心绘制普陀区防灾避险地图,直观呈现灾害风险分布与避险资源配置。
此次调研成果将为普陀区防灾避险工作提供实用且具针对性的参考依据,助力增强城市灾害应对能力,提升公众防灾避险意识与能力,保障市民生命财产安全。
此次调研成果将为普陀区防灾避险工作提供实用且具针对性的参考依据,助力增强城市灾害应对能力,提升公众防灾避险意识与能力,保障市民生命财产安全。
本次调研将世纪公园划分为4个区块,琼花林区,乡土田园区,疏林草坪区,风景林区,以“乔灌草”“乔草”“灌草”“纯乔木”“纯草本”,分析四个区块内群落的组合情况,并进行记录,为后续计算不同区域的大气净化能力提供数据基础。
采访调研部分在前期已经设计了相关问卷和角度,以某一问题为例,“对于上海以前的环境有何了解”,从空气质量,水体质量,垃圾处理等角度展开采访,询问公园内的市民,并撰写访谈记录。
对于植物的叶片特征观察这一内容,小组成员选取区域中的一种乔木为代表,摘取叶片,观察其表面特征,如有无绒毛,有无蜡质层,皱褶的数量等特性,并进行记录,这一部分从微观尺度上分析不同区域的大气净化能力差异。
目前项目已完成调研访谈任务,进入报告撰写阶段,预计于2月上旬完成调研报告,形成翔实的研究成果。
1月至2月,绘园予民——AI赋能公园体验项目小组多次走访上海市各区,共计24个街镇(分别分布于宝山区、杨浦区、虹口区、静安区、黄浦区、普陀区、长宁区),团队成员聚焦居民对蓝绿基础设施及其服务的感知与偏好,协助呈现城市居民步行空间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需求情况,以下就杨浦区新江湾城街道调研成果进行展示。
1月15日下午,团队成员前往新江湾城公园,实地感受新江湾城街道的蓝绿设施建设情况。新江湾城的绿地规划面积超过总用地面积的50%,在此的居民能够很方便地享受生态走廊、新江湾城公园带来的公共绿地以及居住区绿化。
新江湾城公园自设立之日起即应广大居民要求,丰富该地区城市功能,提升该地区城市形象,致力于成为大都市中的一片绿洲,为该地区市民提供休闲放松娱乐的场所。通过实地调研发现:新江湾城街道绿地的环境良好,自然风光引人入胜,且有意识地提醒居民们共同爱护美好景象,分布合理的道路和座椅帮助人们能够放慢自己的生活节奏细细品味自然的气息,能够很好地吸引和满足居民们散步、静坐休憩、欣赏景色的感知与偏好。不过也有年轻居民表示如果此地能够更多地增添文化场地、空旷场地、健身步道等元素,相信能更加吸引相对年轻的居民前来陶冶身心。
2025年寒假期间,我们团队四人多次前往上海田歌农业科普创新实验基地,深入田间地头开展调研。
本次调研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首先是对现有的农田尾水固碳减排现状进行抽样调查,分析掌握其基本的碳排放与元素流失情况;其次,我们与该农业基地的从业者深入交流,调查了解了他们对农田尾水处理改良技术的接受程度。
经过现场分析得出,现有的传统农田尾水处理方式中碳与磷元素的流失较为严重,且农业基地中并未有人切实地关注到这个问题。而经过调研现场反馈显示,农业从事人员对新技术充满期待,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顾虑,主要体现在使用效率、经济效益和使用难度三个方面。此次调研为后续“铁镁改性生物炭材料-微藻-微生物”智能化尾水碳磷固定系统的技术优化与推广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助力农业低碳转型。
本项目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的乡村振兴,探讨如何更好地推动地方发展,助力美丽乡村建设。我们将深入探索星火农场的历史与现状,聚焦当地居民的故事与奋斗精神。调研地点为星火农场、上海知青博物馆和李窑村。
2025年1月18日,团队成员前往星火农场,为探寻这片土地的历史脉络,通过采访农场内的村民,了解了知青们在此开垦荒地、建设家园的艰辛与成就。23日团队成员访问上海知青博物馆,浏览博物馆内陈列的一系列历史材料,了解知青们过去的奋斗史,以此追溯知青分子的辉煌岁月。紧接着第二日前往上海市奉贤区李窑村,记录乡村振兴的实际案例。除了向村政府询问李窑村的“前世今生”,更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当地有成型的农家乐、娱乐设施等,也以此吸引不少来自上海市区内的居民前来探寻乡村生活,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为当地贡献了财政收入。此类美丽乡村建设可以为我们提供建设乡村的榜样与模型。
结合今年国际防灾减灾日的主题“赋能年轻一代,共创韧性未来”,小组围绕中小学生寒假会前往打卡的五个上海网红创意园区进行开展。我们利用已有知识预测洪涝灾害情况,借助POI数据、遥感影像等工具进行防灾减灾设施点位制图。同时,针对不同群体,我们设计调查问卷,考量评估上海市中小学生对城市创意园区灾害风险认知与适应行为情况。我们还通过对园区排水系统、消防栓、急救站等设施供需情况进行实地考察,研究创意园区防灾减灾设施服务范围和供需关系。最终,我们将结合中学地理教材,制作融合灾害地理教学的科普宣传视频。
目前,团队已完成实地线下调研工作,对不同创意园区排水系统及防灾减灾设施进行Arcgis制图标记。同时,我们收集了园区内商户、游客、居民针对创意园区安全教育需求的意见。未来,团队成员将共同研读上海中小学洪涝灾害相关地理教材,预计于下月中旬完成科普宣传视频及调研报告。
本次调研聚焦城市绿地,旨在深入了解城市绿地的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为相关领域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调研初期,团队成员们广泛开展文献阅读工作,仔细研读大量与城市绿地的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功能相关的文献资料。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梳理与分析,明确了调研方向。
紧接着,团队全力投入调查问卷的制作。他们结合文献研究结论和实际调研需求,精心设计问卷内容,确保问题既具有针对性,又能全面覆盖调研要点。为提高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性,团队成员们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多种渠道进行分发。截至目前,已成功收集到98份有效问卷。
后续,团队将对收集到的问卷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基于数据完成一份调研报告。
这个寒假,我们用调研丈量社会,以青春之笔书写时代华章。每一次访谈,每一份问卷,都是环地学子与社会对话的桥梁。寻踪问策,研以致远,愿每一分收获都能化作前行的力量,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逐光而行,不负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