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寒假社会实践
——缤纷假期满收获,人文学子暖冬行
今年寒假,人文学子用爱心温暖寒冬,用志愿奉献践行青春使命,开展了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的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大课堂中上好“行走的大思政课”,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人文学院2025年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分为社会服务、社会调研和红色大寻访三大类,其中社会服务包括爱心学校类项目、返母校升学宣讲和场馆赛事类志愿服务项目。
在社会服务中,开设线上线下共计2所爱心学校和1所爱心寒托班、开展8个爱心学校课程研发项目、5个场馆赛事类志愿服务活动以及41个返母校升学宣讲项目;在社会调研中,线上线下共计开展32个项目,涵盖学习新思想专项、文明文化实践、增进民生福祉、探索中国之治等主题;在红色大寻访中,17个实践团队以“初心之地·沪上寻访”“红色寻访·长三角”“红色寻访·返家乡”其中之一作为寻访主题,或是发挥师范生专业特长,形成条理清晰、意义深刻的教案与微团课视频;亦或是锐意创新,形成新颖独特、有意义、有深度的调研报告与网络文化作品。
一、社会服务篇
(一)爱心学校类
今年寒假,人文学院共开展2个爱心学校项目、1个爱心寒托班项目以及8个爱心学校课程研发项目,百余名人文志愿者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中,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各地的小朋友们带去了精心准备的课程,他们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也进一步提高自身能力,将专业知识运用于社会实际中,以奉献温暖寒冬。
漕河泾街道爱心寒托班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在与漕河泾街道携手八载整建制承办爱心暑托班后,在党建共建引领下,深化合作,整建制承办爱心寒托班。寒托班以暑托班模式为基础,继续有效缓解上海小学生假期看护难问题。暑托班的好经验、好做法将继续应用于寒托班。同时,双方进一步思考合作新模式,以寒托班为契机,探索大学生深入街道、企业、社区挂职等项目,实现区-校-企深度互联互通的多向奔赴。
“守护你”爱心学校
本项目携手人文学院义工队共同开展,主要面向1-7年级的孩子们(优先考虑困难家庭的孩子们)。合作单位有海湾二居委、漕河泾街道居委。本项目主要采用“云”课堂形式,为学员提供一系列丰富有趣的线上微课和线上辅导,除学科辅导外,还包括非遗介绍、汉服文化、云游故宫等相关主题的知识科普,丰富小朋友们的假期生活。目前“守护你”爱心学校已连续开展8个假期,陪伴无数中小学生度过别样的假期生活,并在2021年被评为上海师范大学寒假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守护你”爱心学校守护着孩子们的未来,也见证着每一位师大学子奉献的青春与热血!
“聆听她‘湘’密音,绽放新时代她力量”爱心课程研发
“聆听她‘湘’密音,绽放新时代她力量”系列课程的课程设计主要围绕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江永女书展开,江永女书作为目前世界上唯一由女性创造并在女性中使用和流传的文字,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课程将立足于女书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点,聚焦趣味手工课程的主题,探索用超轻黏土、拼贴画等形式诠释女书文化,将之潜移默化地教授给学习者。
寒假期间,项目组成员积极进行课程开发,制作了完备的课程大纲及配套资料,并在上海市漕河泾街道爱心寒托班进行了授课实践,取得了较好的反响。希望学生能够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感受非遗女书之美,涵养美育心灵,同时增强对中国非遗文化的热爱,提高自觉传承的责任感。
(二)返母校升学宣讲
今年寒假共有41个返母校升学宣讲活动项目开展,百余名人文学子积极回到原就读的中学,旨在向母校学生们宣传上海师范大学并吸引优质生源报考我校。团队成员在宣讲过程中借助PPT全面立体地展示了我校风采,并于宣讲结束后积极与学弟学妹们互动,进行答疑解惑。
“领航未来,风正一帆悬”返母校升学宣讲
“领航未来,风正一帆悬”返母校升学宣讲项目面向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高三生开展,旨在通过学长学姐亲身经历分享、大学生活展示及职业规划引导等环节,帮助高中生深入了解上海师范大学,以及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未来规划意识。宣讲内容紧密结合高中生的实际需求,团队成员以学长学姐身份回归母校,围绕学习方法、专业选择等具体问题答疑解惑,助力上师大附中学生明晰目标。宣讲活动为高中生搭建起了升学桥梁,彰显了人文学子教育传承的力量。
青春回响,智慧启航——返母校升学宣讲
项目成员回到母校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开展升学宣讲活动。此次活动旨在向学妹们深入介绍上海师范大学的办学特色与卓越成就,吸引更多优质应届生关注,并激发其报考热情。同时,成员还分享了个人学习心态与成长经验,帮助学妹们更好地了解大学生活与专业选择。宣讲环节包括信息分享、互动问答及宣传资料发放,形式丰富,效果显著。此次活动不仅提升了我校的知名度,还增强了成员的实践能力,成员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三)场馆赛事类志愿服务
人文学院团委社会实践部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与社会各场馆方延续友好合作模式,共开展5项场馆赛事类志愿服务活动。
巴金故居志愿者项目
2025年寒假,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组织开展了巴金故居志愿者项目,一群热爱文学、富有责任感的大学生走进巴金故居,化身讲解员和服务志愿者,为游客提供引导、解说和秩序维护等志愿服务。在志愿活动期间,志愿者们不仅向游客介绍了巴金先生的生平与文学成就,还耐心答疑解惑,确保参观秩序井然。面对络绎不绝的游客,大家用热情和专业精神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担当。
此次活动不仅让志愿者们在实践中加深了对巴金文学的理解,也锻炼了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未来,我们期待更多同学加入,共同传递文化力量,让文学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芒。
奉贤图书馆志愿服务
奉贤图书馆志愿服务项目旨在通过学生志愿者的参与,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与满意度,同时培养志愿者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寒假期间,每周三、周四上午,上师大志愿者们身着绿马甲,坚守在奉贤图书馆的各岗位,负责整理借阅室归还的书籍,管理书架,并为读者提供借阅咨询服务。志愿者们认真负责的态度、准时守时的行为、乐于助人的精神,为读者创造了一个舒适、有序的阅读环境。
上海鲁迅纪念馆志愿服务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志愿者在上海鲁迅纪念馆的志愿服务项目是学院的特色常设场馆服务活动。志愿者们结合专业知识,为游客讲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及其深刻思想,帮助游客更好地理解展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志愿者们还在服务台为游客提供预约、咨询、寄存等服务,解答游客的各类问题,维持场馆秩序。春节期间,场馆开设了“南天竹”版画拓印活动,志愿者在旁协助游客完成盖章,确保游客在参观过程中获得完整的纪念体验。
该项目旨在通过志愿服务,传播鲁迅文化,弘扬鲁迅精神,同时提升志愿者的专业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青春风采和责任担当。
二、社会调研篇
今年寒假,人文学院共开展32项社会调研项目,包括8项重点申报项目和24项非重点申报项目,涵盖学习新思想专项、文明文化实践、增进民生福祉、探索中国之治等主题。
一剂睡方:2024新健康消费生活趋势下对睡前故事疗愈作用的调查研究及策略设计
据《2024情绪与健康睡眠白皮书》指出,后疫情时代大众健康观念扩展至身心健康、精神面貌等多方面,失眠问题日益凸显,线上助眠服务随之兴起。本项目聚焦睡前故事疗愈在助眠公众号设计中的应用,通过分析睡眠问题与线上助眠服务现状,结合人们对治愈型需求的增加,提出设计思路。基于调查数据,项目团队设计了一套助眠公众号策略,并建立“一剂睡方”公众号以验证其有效性,旨在提高公众对睡眠问题的认识,为失眠患者提供有效解决方法,推动线上助眠服务发展,增强睡眠健康意识,引领健康生活新趋势。
“谚”绎沪韵——非遗沪谚的传播现状与传承推广策略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沪谚不仅是上海语言的精华,更是海派文化的亮点。
本项目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分析传承沪谚传播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与前景。项目成员深入沪谚保护单位、具有方言历史底蕴的上海市郊区,访谈市级非遗传承人张石明、周曙明等老艺术家们,全方位探究沪谚这一非遗文化的传播现状。同时,项目充分利用新媒体、数字化技术分析不同人群对沪谚的认知差异、使用情况和传承能力,为制定有效的保护和传承策略提供基础。项目希望发挥师范生特长,开发创意课程,让沪谚走进生活与课堂,在教育与文化启迪方面具有实际应用价值,从而深入探索非遗沪谚的活态传承途径,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
档溯寻真——档案赋能红色文化传播的形式及效果
历经百年的生动实践和持续积淀,红色资源不断丰富,红色血脉代代相传,红色基因不断赓续,红色精神传承弘扬。档案是红色文化的“记录者”,红色文化发展与传承的“见证者”,对于红色文化传播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因此, “档溯寻真”社会实践小组以“档案赋能红色文化传播的形式及效果”为主题,根据调研现状评估红色档案在社会教育和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总结各参与调查的机构利用档案对红色文化进行传播的现状和方法,针对各机构利用档案对红色文化进行传播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为各机构红色文化传播效果提供参考,进一步探讨档案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公民思想道德教育、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等红色文化传播方面的贡献。
三、红色大寻访篇
今年寒假,人文学子组织开展了17项红色大寻访活动。这17支红色大寻访队伍总计参与人数百余人,在上海、江苏、福建等地围绕“初心之地·沪上寻访”“红色寻访·长三角”“红色寻访·返家乡”等寻访路线主题积极开展寻访活动。人文学子们用自己的脚步亲身寻访各类红色遗址和场馆,用自己的青春与热情探寻和传播红色精神。
文库寻踪,红途觅迹——探寻中央文库的历史足迹
项目旨在深入挖掘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极具标志性的“中央文库”与上海伟大建党精神之间的联系。通过系统性的研究与探讨,项目成员将展现这一秘密档案库如何在党的诞生地——上海,成功保护了党的珍贵历史资料,并传承和弘扬了伟大建党精神。
项目团队通过前往上海的历史街区、革命遗址和纪念馆等地,实地寻访中央文库曾经存在过的痕迹,收集生动的人物素材。在此基础上,团队将制作一部寻访微视频和一份调研报告,从而生动展现中央文库的历史背景、建立过程、运作机制及其选址原因,同时深入阐述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和实质。项目将充分利用上海丰富的党史资源和文化资源,通过实地寻访、微视频制作和调研报告撰写等方式,展现这段历史的生动场景和感人故事。我们相信,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本项目将为党的历史研究和传承贡献一份力量。
不负青春韶华,勇担青春使命。人文学子将始终怀着热忱之心,驱散寒冷,播撒爱与热奋进在社会实践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