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调研类
本次寒期社会实践以“学习新思想争做好青年”为主题,哲法学院共集结83支调研队伍,围绕“教育强国建设”“人民城市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文化创新创造”“乡村振兴战略”“‘返家乡’专项活动”和“基层之治·街巷中国”等选题,在上海、河南、广西、云南、四川等地区展开实践调研活动。
大数据赋能视域下社会组织嵌入社区治理的策略研究——以上海x区为例
由高煜婷同学担任负责人的调研团队在上海市宝山区展开实地调研,通过向x社区的居委会工作人员进行访谈,了解情况。小组成员从社区工作人员处知悉了目前宝山区存在一个社区数字服务平台——宝山社区通,并在社区人员的引导下,成员们体验了该APP的许多功能。同时前往由社区居委会和宝山区商业联合会联合承办的活动现场,了解当地社会组织的数字化技术运用情况及效果,在参与社区治理时的运行机制及服务效果。
搭子社交:现代性视域下青年新型社交趋势与形成逻辑探究
——基于上海师范大学的调查
由宋炎同学为负责人的调研团队针对搭子社交主题展开调研。项目关注现代性视域下的社交趋势,致力于探究年轻人在当代社会中新兴的社交方式和形成逻辑。项目通过聚焦于上海师范大学的学生群体,通过调查和分析大学生的社交行为,以揭示新型社交趋势在大学生中的普遍性和影响。为学校和社会提供有关年轻人社交行为的参考和指导,并推动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和进一步研究。帮助社会更好地理解和关注年轻人的社交需求,为促进年轻人的健康成长做出积极的贡献。
汇聚成“光”——基于视障学生特征的高校校园环境适应情况研究
视障学生作为高等融合教育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其对高校无碍环境建设情况的看法、适应学校环境的状况以及策略和建议等,对促进高等融合教育的发展尤为重要。基于此由徐浩然同学为负责人的调研团队通过对视障大学生进行访谈,结合学科专业优势,思考小组工作介入对于高校适应情况的可行出路,为普通高等教育学校针对视障学生如何适应校园生活,融入大学环境提供对策和建议。在线上,项目研究成员通过视频会议、微信电话等方式对10余位在校视障大学生展开了访谈,总结目前针对视障同学适应协助的经验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在线下,项目成员前往上海市盲童学校、河南省商丘市残疾人联合会等地开展线下实地调研,主要了解了目前所调研地区的盲生尤其是视障大学生的学业、生活情况。为高校无碍环境建设情况建言献策,帮助视障同学更好适应学校环境。
二、红色大寻访
本次哲法学院2024红色大寻访活动共26个项目,寻访主题包括“初心之地·沪上寻访”、“红色寻访·长三角”、“红色寻访·返家乡”。项目地点涵盖上海、河南、江西、福建等多地。活动开展地包括中共一大会址、上海历史博物馆、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等。
本次哲法学院2024红色大寻访活动共26个项目,寻访主题包括“初心之地·沪上寻访”、“红色寻访·长三角”、“红色寻访·返家乡”。项目地点涵盖上海、河南、江西、福建等多地。活动开展地包括中共一大会址、上海历史博物馆、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等。
“北国忆峥嵘,雪原传薪火”红色大寻访
由崔可欣同学为负责人的龙江新青年小队,通过走访黑龙江省七星峰博物馆、桦南博物馆、七台河等地,领悟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和革命历史的宝贵意义。经过实地走访,小队回顾了在马占山将军的带领下,江桥守卫军展开了精密的战略部署,感受到东北人民抗击外来侵略的决心和力量。在七星峰博物馆和桦南博物馆中,通过大量的文物和史料重现了抗联时期东北军的英勇事迹、抗联战士艰苦卓绝的生活。小组成员们通过观看展馆内的照片,阅读历史事件的描述,探寻抗战时期东北军的故事。
风华正茂:红色年代的二十岁
由汤予欣同学为负责人的星火乡承调研队,由广西百色出发,途经广西桂林、湖北恩施,再到江苏南京、上海,最终抵达甘肃兰州、山西晋中,从南到北,自西向东,跨越大半个中国。团队成员在当地的红色文化场馆中体悟红色历史,学习红色文化,着重了解当地的杰出革命先辈的事迹,从他们青年时代为革命做出的贡献中,深入思考当代青年如何为祖国发展奉献青春力量。同时制作微视频作品、通过制作特色推文,多平台扩大红色文化影响力,赋能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传承发展。
脚著实践,事必躬行。哲法学子们以青春之我,展现青春之姿用实际行动,发挥专业知识为推动社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供稿:哲学与法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