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贝西·黑德研究 ——卢敏教授学术专题讲座

发布者:郝思嘉发布时间:2022-05-15浏览次数:12

2022511贝西·黑德研究日下午,学院卢敏教授为全体研究生带来题为“贝西·黑德研究”的线上讲座。

卢敏老师先介绍了贝西·黑德的学术地位、生平和作品。贝西·黑德完全可以同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和钦努阿·阿契贝(Chinua Achebe)共称为大师级作家,但是在国内却鲜少为人研究。在南非,身为黑白混血的贝西·黑德的孕育和出生都遭到了“背德法”(Immorality Act)的惩戒。所以贝西一出生便被送人收养,13岁被送进一所专有“有色女孩”而设的英国教会寄宿学校,18岁完成高中学业,获小学教师资格证,在德国做了两年教师。后到开普敦、约翰内斯堡做记者,成为南非第一位女报社记者。1961 年贝西·黑德与哈罗德·黑德(Harold Head)结婚,一年后儿子出生,两人婚姻出现波折。1964 年贝西·黑德携子离开丈夫,以单程出境签证来到博茨瓦纳的塞罗韦村当小学教师,走上流亡之途。随后,卢老师简要介绍了贝西的作品及其主要内容。她的作品包括《枢机》(The Cardinals)、《雨云聚集之时》(When Rain Clouds Gather, 1968)、《玛汝》(Maru1971)、《权力之问》(A Question of Power, 1973)、《孤身女人》(A Woman Alone, 1990)、《珍宝收藏者》(The Collector of Treasures and Other Botswana Village Tales, 1977)、《赛罗韦:风雨村》(Serowe: Village of the Rain Mind, 1998)、《魅惑十字路口:非洲历史创奇》(A Bewitched Crossroad: An African Saga, 1984)等。接着,卢老师分享了关于贝西·黑德课题研究发表的文章,取得的成果。同时卢老师还提到中国学者研究非洲文学的一些主要作家和其立场以及研究中所遇到的障碍。卢老师认为,研究非洲文学,要有中国学者的立场和批评方法,构建我们中国特色研究。研究非洲文学,中国学者面临着语言文化不同,相关作家国籍难以界定和研究理论受到西方影响等一系列问题,需要不断探索。最后,卢老师激励文学专业同学多看,读作品,品绘画和雕塑等各种艺术,让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充盈,有丰富的感受和经验,这样更能在品读作品时提出自己的见解。

        整个讲座过程中,卢老师娓娓道来,给同学们讲述一个个关于非洲和贝西·黑德的故事,别有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