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近代上海英文期刊与中国文学的英译——形象学路径” ——朱伊革教授专题讲座

发布者:郝思嘉发布时间:2022-05-31浏览次数:19

2022524日下午,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朱伊革教授为全体研究生开展主题为“近代上海英文期刊与中国文学的英译—形象学路径”的线上讲座。

首先,朱教授以其即将出版的《近代上海英文期刊与中国文学的英译》一书为引入,指出本次讲座主要是沿着形象学路径,引领同学们对近代上海英文期刊所刊载的中国文学作品英译进行探讨,进一步指导同学们在学术写作时应如何立意分析。朱教授首先介绍了近代上海英文期刊的发展历史和背景,并推荐了几本知名度较高的期刊,其影响力遍布欧美等西方国家,如《皇家亚洲文会北华支会会刊》《教务杂志》《中国科学美术杂志》《新中国评论》《东亚杂志》《天下》月刊等,这些英文期刊构筑了中西交流的文化通道,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发挥着独特的重要作用。接下来,朱教授重点介绍了首开中国现代文学对外译介先河的《天下》月刊,并结合形象学理论,通过具体分析鲁迅小说英译中的“老中国”形象,沈从文小说《边城》英译中的诗意中国形象和抗战文学作品英译中的中国崛起形象,以探讨《天下》月刊英译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形象的建构。首先朱教授谈到鲁迅小说英译中的“老中国”形象有三,一是冷漠麻木的国民形象,二是惶惑颓唐的孤独者形象,三是孤独空虚的青年形象。朱教授分别选取鲁迅早期小说中极具代表性的英译本,如《怀旧》(冯余声译)、《孤独者》(王际真译)和《伤逝》(王际真译),深入分析这些英译文对鲁迅小说中国形象的忠实保留和完美再现。其次,朱教授论述到沈从文小说对中国正面形象的塑造,通过解读项美丽与邵洵美所译《边城》中对湘西自然之美、人性之美和民风之美的描写和刻画,展示译作对率真淳朴、乡土诗意中国形象的构建和传达。再者,朱教授以刊登在《天下》月刊中的抗战题材小说译本为例,如姚雪垠的《差半车麦秸》小说英译本,揭示了《天下》月刊对中国形象的自我言说,以期向海外读者展示一个进步团结崛起的民族形象。最后,朱教授总结道,《天下》月刊致力于将发表的中国现代文学英译作品及其塑造的中国形象传播至海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海外对中国当代形象的整体认知。

此次讲座,内容生动,图文并茂,朱教授知识广博,说理透彻,论证全面,旨在启发同学们今后更具专业性、创造性地深入学术写作、立意选题及研究分析之中。